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包场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工作。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注重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法治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和群众生活各方面,营造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法治氛围。
强组织建机制,凝聚普法合力。“八五”普法期间,包场镇坚持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起高效运行、职责清晰的普法体系。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八五”普法领导小组,明确将普法纳入每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围绕“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健全普法责任制清单,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职评议,压实普法职责。在机制建设上,普法责任制纳入各部门条线以及各村居年度考核,财政统筹安排普法经费,确保宣传培训、文化阵地、法律服务等工作稳步推进。
抓关键提质效,实施精准普法。实现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包场镇制订党委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法治培训、机关干部学法讲座等制度,各部门内部定期开展法治学习培训会,并进行所涉业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打造青少年法治筑基工程,积极推进“一对多”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模式,在全镇7所中小学共配备20余名法治副校长。常态化开展法治课巡回讲堂,“八五”普法期间广泛开设“宪法在我心中”“预防校园欺凌”等系列主题法治讲座活动共计50余次,覆盖师生超2000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成效显著。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为回应广大企业职工法治需求,包场司法所联合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邀请“三官一律”专业人士走进中天钢铁、艾郎风电、燕达重工等重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劳动争议、工伤维权等方面政策和法规的宣传教育。截至目前,累计开展“送法入企”服务共37场,受众达上万人,为辖区内劳动者切实撑起“法治保护伞”,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
重创新强渗透,丰富普法载体。为提升普法宣传覆盖率与渗透力,包场镇持续深化普法载体与形式创新,构建“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宣传格局,推动法治宣传多元化、常态化。线上紧盯“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关键普法节点,在“魅力海门港”公众号、“法润民生”微信群中实时推送法律政策解读、案例普及等内容,并充分发挥新区广播系统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2000多个“小喇叭”将普法宣传内容传播到千家万户。线下,深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全镇43个村居积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其中轧西村法治文化广场申报成为海门区级法治文化阵地,作为农村地区法治宣传的主阵地。其余村居通过法治长廊、法治图书角等多种形式基本实现沉浸式法治宣传点位全覆盖,形成“村村有、村村优”的村居普法生态圈。创新打造“中天司法行政驿站”,将公共法律服务前移至企业“家门口”,由司法行政干警、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共计8名法律工作者常态化轮流值班,提供矛盾调解、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法律服务。此外,为丰富村民法治文化需要,还定期邀请海门“法之韵”“百合”艺术团开展法治文艺巡回演出,将法律知识编入海门山歌等民俗文化表演之中,有效增强了普法感染力和群众参与度。
深融合促共治,推进依法善治。包场镇坚持以普法促治理、以治理强普法,推动法治力量深入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全过程。近五年来,打造“文明纾困站”“老陆通解室”等品牌调解平台,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件,在化解意外死亡纠纷、中天欠薪纠纷、农村土地权属争议等重大复杂矛盾化解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落实“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充分将法律顾问的专业知识优势与法律明白人的地缘、亲缘优势互补结合,以联动促互动,精准助力基层依法治理。积极推动“一村一法律顾问”活动,22名村居法律顾问实现43个行政村全覆盖。每名法律顾问年均举办普法讲座8次。累计培育法律明白人255人,并组织法治培训40余场,有效提升村民法治素养,促进村居矛盾就地化解。依托各村居“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多元化平台打造援法议事室,将援法议事与协商议事有机融合,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德法融合实践基地,实现法治宣传教育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构筑坚实的法治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