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足球的软件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少儿体能培训火爆,家长呼唤“健身外卖”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8 字体:[ ]

近日,记者在城中的一家少儿体能训练中心内看到,10多名孩子正在教练指导下进行敏捷梯训练。场边的家长等候区已满座,几名晚到的家长只能站在走廊上隔窗观望。“暑假班名额开放一周就报满了。”该中心教练石先生擦着汗对记者说,“现在每天排6节课,从早到晚,需求量比较大。”

记者了解到,随着江苏省“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的全面铺开,买足球的软件自今年春季起,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面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在校综合体育活动时间“超过2小时”的刚性要求。政策推动下,家长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暑期体能培训因此变得异常火爆。

接送的困境

“从城北到城南,来回车程40分钟,上课最多也才50分钟。”家有6岁孩子的张女士告诉记者。

在记者随机访谈的30多位家长中,超过80%的家长反映接送耗时超过课时本身,接送成本正吞噬家庭时间。双职工家庭颇显窘迫。在开发区工作的陈先生每周需请假2次接送孩子:“特别是寒暑假的时候,接送孩子总要依赖父母。如果父母不空,要么孩子不送去上课了,要么只能我们请假一会儿去接送。”更无奈的是隔代抚养家庭。吴阿姨每天带着孙子换乘两趟公交往返训练馆:“儿子媳妇加班到很晚,只能我这把老骨头顶着,我也教不来,只能依赖每周两节体能训练课。如果能把老师请到小区里,几个孩子一起上课就好了。”

“如果能像点外卖一样预约教练到小区上课就太好了。”张女士算了一笔账:机构团课每节150元,若小区拼团请教练上门,人均费用可降至120元左右,还能省去接送时间。

现实的“枷锁”

记者走访了解到,尽管浙江、福建等地区已盛行“手机预约、教练上门”模式,但在买足球的软件至今未见正规机构提供此类服务。多重现实“枷锁”捆住了“健身外卖”落地的脚步。

“不是不想开展,而是受限于场地和师资。”某连锁体能机构海门店店长李夏坦言,居民小区普遍缺乏专业运动场地,由硬化停车场改造的训练区存在安全隐患。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监管空白,教练资质认证不透明、训练意外责任划分模糊等也值得重视。“本来暑期就要临时聘用两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应急,要搞上门服务,持证教练数量是“硬伤”,光靠我们单打独斗,风险太大,还得再看看。”李夏说。

在城东某健身场馆内,带着孙辈体验临时课程的林阿姨紧盯教练的每个动作:“专门的机构让人更加放心,如果是提供上门服务的教练,他没有资质公示,也没有保险凭证,谁能够冒险请他来上课?”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和林阿姨有同样疑虑的家长不在少数,这种疑虑也导致市场响应滞后。当然,尽管存在顾虑,仍然有超七成受访家长愿意尝试“健身外卖”,前提是建立监管机制。

或可多方共建

“政府能否搭建教练资质平台?社区运动场地能否装上监控和护垫?”陈先生提议参照各地成熟经验,比如教练需上传资质证明、课程配备意外险、社区划出备案训练区等等。其他家长也给出了务实建议:“与其让机构单打独斗,不如社区、物业、教体局三方共建。”张女士设想中的理想场景:物业提供闲置活动室,教体局审核教练资质,家长按需拼团。

当前,已有部分机构嗅到了市场需求。位于城西的一家儿童轮滑馆负责人周涛透露:“‘健身外卖’我们盯很久了!前期调研了不少地方,我们自己也盘算了一下,发现如果能和社区达成合作,在社区形成拼团模式,既能扩大生源又能降成本——比如一个小区凑满六七个孩子,教练跑一趟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