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足球的软件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计划 > 政府工作报告
海门市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海门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04-02-04 字体:[ ]

──2004年2月1日在海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汤仲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本届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市上下呈现出人心凝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政通人和新气象,实现了本届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建设继续在高平台上快速发展,实现由扩大经济总量向提高经济质量的新变化

2003年,全市预计(下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8.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3.9%。实现财政收入11.54亿元,增长3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46元,分别增长13.4%和6.1%,总量均列南通市第一。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由第43位上升为第33位,列苏中苏北第一。

工业经济速效同步增长,规模优势进一步凸现。 全市实现工业现价产值439.8亿元,销售收入408.1亿元,利税26.3亿元,利润16.8亿元,分别增长41.8%、47.6%、71.7%和101.8%。全市53家重点骨干企业完成产值86.9亿元,销售收入81亿元,占全市定报工业企业总量的38.5%和39%。销售超亿元企业达33家,超5亿元3家。技改投入创历史新高,完成工业技改42.5亿元,增长102.6%。个私工业发展迅猛。完成个私工业产值286.3亿元,销售收入271.5亿元,利税15.3亿元,分别增长48.2%、50.7%和73.9%。

三外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利用外资正在融入苏南板块。全市新批三资企业229家,新批增资项目67个,总投资5.5亿美元。利用外资在南通六县(市)考核中总分名列第一。合同利用外资3.5亿美元,是上年的5.6倍;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是上年的4.1倍,列苏中苏北第一。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1.9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79.9万美元,分别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量的56.6%和63.5%。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完成自营出口1.77亿美元,增长41.3%。外经合作稳步发展。全市实现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7622万美元,营业额8729万美元,分别增长49.9%和51.5%。建筑外经继续位居全国县级市榜首。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全市实现农业现价产值30.53亿元,农业增加值19.3亿元,均增长 4.4%。农业考核列南通市第一。经济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8%,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全市在建农业项目696个,总投资7.6亿元。新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6万亩;23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省级认证;建成全省一流的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发展农民营销员队伍2.6万人、合作经济组织96个,市外农副产品销售12亿元,增长18.3%。农产品加工总量比上年提高35.3%。常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200万元。全市已形成8大优势产业、89个特色产业园区和409个农业示范工程。

服务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整体活力显著增强。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3.7亿元,增长12.5%,总量列南通六县(市)第一。市内服务业蓬勃发展,投资6亿元的海门商业步行街·新上海休闲购物广场奠基开工,投资1亿多元的光华国际大酒店开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正式开业运行。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52.3亿元,增长11.8%,总量列南通市第一 。各类市场成交额104.4亿元 ,增长30.2%,形成超亿元市场14个。旅游、房地产、邮电通信、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发展迅速。市外服务业辐射范围得到有效拓展,家纺产业营销网络扩大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00多人在境外兴办服务企业34家。外来资金开发服务业势头强劲,全年服务业共吸引市外资金8.6亿元。

建筑业继续保持发展强势,综合实力再度名列全省前茅。全市完成建安产值120亿元,经济收入35.7亿元,分别增长17%和16.3%。建筑经营层次实现新突破,双包工程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创省级以上名牌工程44项、国优工程1项。市属建筑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乡镇建筑企业和南通三建改制重组全面启动。南通三建综合经济指标继续位居全省建筑企业20强榜首。

地方财政收入跃居苏中第一,金融支持创历史之最。全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11.54亿元,在去年高增幅的基础上再增长31.3%,特别是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持续攀升,达5.5亿元,增长35%,占财政总收入的48%。市城市发展投资公司运转良好,解决发展建设资金 3.2亿元。金融对全市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6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4.7亿元,分别增长21.6%和35.9%。存款总额、增量及贷款增量、增幅均列南通六县(市)之首。

二、城市建设继续扩容提质,实现由拓展主城区向加快建设主副城区的新变化

城市建设总量创历史新高,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编制了全市城镇体系规划、滨江新城发展规划。城区在原来25平方公里基础上又新规划了93平方公里。以市区为主,以海门港、青龙港、灵甸沙为副的“一主三副”城市框架逐渐拉开。主城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大,投资8.8亿元,在市区实施了“九路二桥”、污水截流、园林绿化、亮化和公园休闲广场等工程;在开发区实施了路桥、热电厂、管网等28项基础设施工程。启动开发锦绣花园、世纪花园等住宅小区。建设了10万平方米农民公寓。滨江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四纵四横道路骨架已经成形,吉斯达(海门)国际家居商务港、高尔夫球场、证大花园、西北大学海门分校、外商投资俱乐部等重大项目实质性启动。小城镇建设取得新发展。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入5600万元,增长18.6%。编制了包场、悦来等6个乡镇的城镇总体规划和天补、三厂等10个乡镇的工业园区规划,建成省级、南通市级新型小城镇2个。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全市乡镇工业园区完成配套建设投入4.6亿元。灵甸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交通投资2.8亿元,新建、改建二级以上公路47公里、桥梁31座,其建设规模、质量、速度和效益均列南通市第一。苏335线和通吕河被列为省级文明公路和省级文明航道。通启高速公路海门段主体工程完工,崇海大桥筹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投资1.54亿元,完成城区电网改造,实施220千伏海门输变电工程、35千伏东郊变升压工程,实现用电量8.8亿千瓦时,增长20.7%。每百户电话拥有量达208部,宽带网已覆盖全市。完成了江堤抛石护岸、长江堤防填塘固基、海门港闸下游港道清淤等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总土方达860 万方,修筑农田水利配套建筑830 座。全市城乡各类基础设施总投入36亿多元。

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率先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市环境始终整洁有序,深受国内外宾客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城管创优”工作通过省级考核。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先后关停了22家污染企业,搬迁了5家污染企业,整治了25家不达标企业,城区水系污染问题基本解决,工业污染源和城市功能区达标取得显著成绩。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列全省前茅。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通过国家级验收。

三、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由提高生活水平向提高生活质量的新变化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年末储蓄余额127.5亿元,人均储蓄12464元,分别增长16.9%和17.4%。居民健身活动成为时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3.2平方米和43.7平方米。万人拥有小汽车量达80辆。全面小康社会18项指标体系中已有社会保障覆盖面、城镇登记失业率、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等多项指标达到和超过标准。

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全面启动。根据省、南通市的统一部署,全面实施农村改水、新型合作医疗建立、农村草危房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和深化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五项实事工程,并取得初步成效。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90.7%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投资510万元,改造832户1700间草危房。建成90公里的农村公路。完善了村级资金管理。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继续推进,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农村低保覆盖率分别达99.7%、98%、71%和80%。再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22个乡镇和3个街道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助学帮扶援助、慈善援助、城镇住房特困户援助、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等五大社会援助工程进一步深入实施。政府帮助困难群体安排就业岗位达1680个。

四、经济社会继续协调健康发展,实现由提高社会综合素质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变化

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科技进步成效明显,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列苏中苏北第一。产学研接口前移,档次提升,成效扩大。人才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吸引硕士以上人才36名。“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初中毕业率和升学率分别达99.2%和83.3%,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高考录取率达92.1%。投入1.13亿元,新建、扩建校舍13.8万平方米。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建立了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反应敏捷的应急救治体系和盖边沉底的群防群控体系,防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公共卫生和专业防治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率达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6‰。文化、广电和体育事业日益繁荣。海门山歌《山歌向着新时代》获全国校园文艺节目一等奖。网吧管理得到加强。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6万户。《海门日报》在全国报刊治理整顿中成为南通市唯一被保留的报刊。全民健身工程点覆盖到每个社区和每个乡镇。作为承办省十六运自行车项目比赛的“海门自行车训练基地”正抓紧建设。肉菜粮放心工程进展顺利,农产品市场准入进入推广阶段。此外,粮食、物价、审计、统计、外事、侨务、对台、老龄、关心下一代、人防、档案、地震、地方志和药监、烟草、保险、气象、盐务等工作也获得新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文明城市”、“文明家庭”、“五星创评”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成省级文明行业16个、省级文明单位11个、省级文明镇4个、省级文明村9个,建成特色文化村10个、特色文化家庭18个。开展“严守‘两不’,告别陋习”专项治理活动,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集中整治农村封建迷信活动。获2003年度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双拥工作深入推进,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全面完成年度征兵任务,连续三年被江苏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工作先进市。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虚心听取政协委员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193件,政协委员提案167件,满意率达98.8%。加强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侨联等群众团体的沟通联系。“四五”普法教育全面展开。依法行政明显加强,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开通了政府法制网站。政务公开广泛推行,村务公开率保持100%。深入开展村民自治,基层民主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干部勤政廉政意识不断加强。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组织政府工作中着重抓好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把握全局,全力突破重点

一年来,我们始终站在发展海门的全局高度,精心筹划,狠抓关键,全力以赴推动区域竞争力的大提升。一是始终以加快发展为出发点,牢牢抓住经济这个中心不动摇。过去一年,政府工作虽然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但我们紧紧把握“第一要务”,坚持经济建设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分阶段、多层面、大范围强化经济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层层传递发展压力,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突如其来的非典影响时期,我们既全力抓好抗非,又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化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保持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二是始终以快速突破为着力点,行政推动大招商。面对招商引资白热化竞争,我们始终坚持思想大解放,自加压力,调高目标,责任分解,多措并举,建立阶段考核重奖机制,组建“五支招商部队”,成立专门招商部门和国内第一家网上招商局,形成全市上下同喊一个号子、同挑一副担子、同创招商实绩的生动局面,各行各业引资积极性空前高涨,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提前3个月完成南通市下达的实际利用外资加压任务。成功举办第八届金花节、第三届“光彩周”暨农民科技节和赴境内外针对性招商及集中签约、项目集中开工投建等活动,增强了海门的对外吸聚力。三是始终以猛攻投入为主攻点,全力以赴抓项目。我们始终把猛攻投入作为全年工作的重头戏,千方百计引项目促投入。建立重大项目领导挂钩制、办公日制、每周一报制、月度分析制、推进投诉制和乡镇园区百分考核制,着力提升组织项目投入的水平。充分发挥开发区作为全省十大重点开发区的品牌优势和对外开放主阵地作用,大力实施沿江开发,开辟开发区、海门港两大乡镇工业中心园区和灵甸化工园区,吸引了一大批发展潜力好、科技含量高、产品销量多的大项目,在长江沿线开始形成新的投入高地。全市固定资产投入达66.5亿元,增长52.4%,在南通市考核中名列第一。共实施各类项目1249个,总投资131.5亿元。其中实施8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总投资46.8亿元。

(二)与时俱进,大胆开拓创新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新的思维、新的思路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力求工作不断出新。一是拓宽经营城市新思路,拉开大发展的城市框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属,但求所在”的新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市场化路子。与上海证大、上海航星、上海世贸签定城区及滨江新城整体开发的协议和意向,吸引国内外资本合作开发,加快推进主副城区框架成形。本着城市资源利益最大化原则,全面实行国有资产大范围公开拍卖,加强土地储蓄开发,全年获土地出让金6.1亿元。长江水厂、污水处理厂、海太汽渡等市政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全面归集盘活各类公用存量资产,用足用好无形资产,初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城建投融资体制,为城市框架的拉开提供了保障。二是确立“道路经济”新观念,构筑大发展的交通网络。策应沿江开发战略,着力发挥交通带动效应,做到项目发展到哪里,道路就延伸建设到哪里。全面修建海门港区四纵四横主骨架道路,新增了秀山公路西延工程、灵甸沙道路工程,加快市区与西南部等项目群的连接,大大提高沿江开发的速度。高标准建设天袁、常久等公路,有效拉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建设一条高等级公路,崛起一片产业带,拉动一方经济”的目标。三是树立政银企三赢新理念,解决大发展的资金需求。为缓解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以搭建政银企最佳合作平台为目标,构建全社会诚信体系,不断增强有效信贷投放。大力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开辟信贷“绿色通道”,营造良好的金融投放环境,增强银行放贷信心。协商银行对地方发展实行综合授信,全年与有关银行签定17亿元的信贷授信额度。积极引导企业改善管理,壮大实力,提高信誉,以良好的形象争取银行买足球的软件的信贷支持。发展资金实现了贷得出去,消化得了,偿还得上,新的政银企互动发展、三方共赢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昂扬斗志,致力攻坚克难

一年来,我们始终正视各种困难和矛盾,狠抓关键,化解难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一是强攻改革。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以市场机制推进各项改革,有效激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重点推行市属事业单位改革,169家事业单位经改革重新进行了分类,保留的138家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实行了竞争上岗和聘任制度,26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继续实施市属工业企业改革,95家企业中已有83家完成“双置换”工作。市属流通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深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全市乡镇广电站改制全部到位。二是巧解矛盾。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大建设、大发展的一年,由此带来了用地、拆迁、用电等诸多矛盾。我们通过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推行集体土地流转、合作开发江心沙农场场部土地和启用灵甸沙围垦土地等途径,有效化解了发展用地紧张的矛盾。全年共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2500亩,解决工业用地4986亩。去年全市因建设拆迁房屋面积38万平方米,其中开发区、市政及小区开发建设占74%,交通建设占26%。为做好拆迁工作,我们成立了专门班子,制定了城市规划区内农村房屋拆迁安置办法,坚持群众利益至上,仔细做好解释说服工作,通过兴建农民公寓、及时兑现补偿、奖励提前拆迁、整体移位等措施,减少损失,钝化矛盾,化解摩擦,既确保了工程进度,又保证了群众利益。面对今年夏季出现十几年未遇的电力紧张局面,我们采取向上争取供电指标、实施负荷控制限电、错峰供电等措施,切实缓解了用电矛盾。三是确保稳定。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海门”活动,始终保持严打整治高压态势,破获一批大案要案,社会治安形势保持良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专项整治重点行业,连续五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建立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落实信访属地责任制、开展突出信访问题大排查和群众重复信访专项治理,做到关口前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及时化解新时期各类社会矛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全市信访总量比上年下降11.3%,为全省信访总量最低的县(市)之一。

(四)权为民用,始终情系百姓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为民作为执政兴业的第一要义,着眼发展,力求发展为民相结合。一是始终坚持民本宗旨。我们一切工作注重从人民群众出发,紧紧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以实实在在的为民之心、爱民之情、惠民之策塑造执政为民的公仆新形象。坚持民主化、科学化决策,通过市长热线、市长电子信箱等途径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邀请市民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使每一项决策出台都符合发展的需要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邀请市民代表参评政府重点工作,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二是不断加快富民进程。坚持以富民强市、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鼓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乡镇工业,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完善劳动力市场,努力实现全民充分就业;加快发展建筑产业和对外劳务输出,努力增加群众直接现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土地收益,努力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削低农民进城门槛,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积极实施重点工程。我们坚持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与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重点问题。全年共实施重点工程74项,其中新增加重点工程18项,工程总量和工程规模均创历史之最。尤其是市人大十四届一次会议确定的10项重点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五)务求高效,凝心聚力拼搏

一年来,我们始终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团结协作,力求干劲大凝聚,效率大提升。一是以事业凝聚人。我们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历史使命感,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在为人民办实事中谱写自己的篇章,在为党为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围绕海门率先崛起这一目标,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时代责任感,在发展经济中论英雄,在招商引资中看成绩,用共同的智慧推进海门迅速崛起苏中,融入上海,走向世界。二是以目标激励人。我们坚持目标引导,目标加压,激励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奋勇前行。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各项发展指标在南通市加压基础上再调高,并及时增加各类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工作量,争夺主动权,抢占先机、加快发展。三是以机制约束人。我们围绕各项工作争一流、夺第一,制订了严格的考核机制,明确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工作标准,定期督促,现场办公,阶段推动,确保了各项工作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和超额完成。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已形成全市一条心、上下一股劲、左右一盘棋、人人思进取、个个促发展、处处勇赶超、行行争第一的蓬勃向上大好工作局面,为我们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位代表,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绩确实来之不易。我们真切地感到,政府工作每向前推进一步,我们的事业每取得一项成功,都凝聚着全体代表的智慧和力量,都倾注了百万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代表、政协委员,向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力流汗、作出贡献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及驻海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群众团体、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热心支持海门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名牌、拳头产品的占比和影响还不大,规模企业、规模经济对经济全局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少数机关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和服务意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抢抓机遇、共谋发展的总体合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04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之年,是加速海门“两个率先”进程的重要一年,抢抓机遇,超常工作,跨越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也是全市百万人民的热切企盼。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总目标,按照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苏中地区比领先、长三角上比超前、百强县中比进位”总体要求和“经济总量大提升、改革开放大突破、人民生活大改善、城乡面貌大变样、三个文明大推进”工作目标,以提升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品质、提升行政效率为重点,全力打造“速度海门”、“精品海门”、“效率海门”,努力开创海门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⑴国内生产总值195亿元,增长15%,其中一产增加值20.3亿元,二产增加值102亿元,三产增加值72.7亿元。⑵农业现价总产值32.35亿元。⑶工业现价总产值553亿元;工业销售收入518亿元;工业利税34.2亿元。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5亿元。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4亿元。⑹财政收入13.5亿元,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⑺合同利用外资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50元。

围绕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和今年目标任务的实现,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提升综合实力为重点,着力发展“五大经济”,实现经济建设超常跨越发展

海门要实现“两个率先”,首先经济要领先。建设“速度海门”,就是要在经济建设上快人一拍工作,抢先一步发展。

(一)大力发展外向经济,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

夯实招商基础。牢固树立事在人为的思想观念,始终坚持积极拼抢的工作激情,昂扬招商斗志,加大招商力度,引导全社会的才智和力量聚集到招商引资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招商队伍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招商网络。层层分解指标,逐级传递压力,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在乡镇开展外向型经济竞赛活动,一月一公布、双月一讲评、半年一小结、全年总考核。

突出招商重点。依托我市生物医药化工、轻纺服装、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和产品,积极搞好适宜产业对接和产品配套。围绕国内外重点区域开展专区招商,境外主攻日韩、欧美、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境内主攻上海、浙江、苏南、广州、厦门等城市和地区。加强与大集团、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全力争取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的大项目。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强化工业招商,加大农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等领域的引资力度。

创新招商方式。不断优化招商策略,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对接和小分队定向突破招商。继续开展专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企业招商,提高招商工作针对性和成功率。利用庆祝撤县设市10周年契机,继续办好“金花节”、“光彩周”等大型招商活动。

发展外经外贸。保持外资企业出口业务稳定增长,扩大自营生产企业规模,支持各类企业取得和使用自营进出口权,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深度开发纺织、服装产品,提高化工、机电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出口商品多元化。积极扩大劳务输出,组建海门外经联盟,重点引导远洋捕捞、农田水利、路桥建设等行业的骨干企业加盟外经领域,拓宽对外合作的空间。

(二)大力发展沿江经济,争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加速规划。以构建“北上海”为目标,加速推进沿江开发。进一步完善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布局、岸线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分项规划。注重特色化发展,着重发展大用水量、大吞吐量、大用电量、大投入量、大用工量的临江型产业。重点推进高新工业中心区,临港工业区,青龙、灵甸化工区,三星家纺工贸区和沿江风情区等五大区域建设。

设施配套。坚持“适度超前”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的配套来增强吸聚承载能力。抓好沿江框架道路建设,加快长江岸线整治,推进通信网络建设,筹划好给排水、电力、燃气、防灾等相关配套建设。

多元投入。努力培育多元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坚持以市场化的手段,广纳外资、激活民资参与沿江开发。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努力使买足球的软件的沿江开发项目进入上级专项资金盘子。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构建沿江开发的金融支撑网络。

(三)大力发展项目经济,构筑产业升级新平台。

推进重大项目,增强带动力。集中力量主攻工业项目,坚持把项目投入作为加速工业化的主要抓手。进一步提升工业规模优势,扶持好全市68家重点骨干工业企业、36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并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工业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信息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和融合。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服务业、市政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推进吉斯达(海门)国际家居商务港、丰笙家具、热轧无缝不锈钢管、泰格游艇、新上海休闲购物广场、海螺水泥等在手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进高尔夫球场、证大园区、中广大正数字电视机顶盒等重大储备项目的建设。

坚持内培外引,培育后续力。抓好项目投入、技术进步、信贷支持、要素调度等方面的有效聚集。努力从生物医药化工、轻纺服装、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中形成一批特色项目,从超亿元、超千万元重点企业中规划一批重大项目,从产学研结合中形成一批科技项目,从招商引资中吸引一批外向项目,从民营企业中培育一批优势项目,从产业延伸中催生一批新兴项目。大力更新装备、改进工艺、培育品牌,全面提升轻纺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打造“北上海”制造业基地。

加强项目管理,提高保障力。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实现意向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不断完善项目储备库,形成投产一批、开工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构建持续增长的项目新体系。

(四)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强规模扩张新载体。

建好载体。进一步抓好开发区各园区建设,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乡镇工业园区投入资金额、土地产出率、科技密集度和经济贡献率方面的考核,促进乡镇园区的加速发展。加快乡镇工业中心园区建设,使乡镇能共享市区投资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培植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快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园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产业带。

吸引项目。进一步发挥园区的“洼地效应”和“磁场效应”,吸聚项目进区。全力招商引资,“采购”一批项目;大力放大优势产业、优势产品效应,“嫁接”一批项目;盘活存量资产,重建一批项目。

构建特色。因地制宜,多层次构建园区产业特色。扶持西部乡镇家纺、中部乡镇红木工艺、北部乡镇不锈钢制品、东北部乡镇电动工具等特色板块的发展,形成一批项目投入的新载体、新亮点。

(五)大力发展富民经济,形成致富百姓新格局。

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狠抓各类农业项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多形式、多功能的专业协会、营销组织。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大绿色产品推广力度,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全年培植壮大30家龙头企业,发展3万个农民经纪人和营销员,实现鲜活农副产品外销额15亿元。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档次。加大对骨干河道的疏浚清淤力度,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全年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土方800万方、配套建筑物600座。建设沿江沿海万亩防护林。实施好东灶港套闸加固改造工程。加大农业机械化装备投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与集约化生产水平。

加速发展民营经济。以打造南通第一民营经济强市为目标,始终坚持“六放”方针,完善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最大限度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引导本地民营企业在外向型、科技型、规模型上求发展,产品在名、特、优、新上求突破,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民营企业达30家,新培育省级名牌3-5个、南通市级名牌5-8个。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老百姓经济”和充满活力的主流经济。

加速发展建筑业。以南通三建改制和重组为契机,创新建筑业整体发展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全方位、大力度组织市场攻坚,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全年争创鲁班奖、国优工程1-2项。全年完成建安总产值130亿元,实现经济收入38亿元。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吉斯达(海门)国际家居商务港、新上海休闲购物广场和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二期工程等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集仓储、中转、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商贸流通业和现代物流业。放大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等重点市场的品牌辐射带动效应,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市场,力争全年市场成交额108亿元,超亿元市场15个。加快推进沿江风情带和东灶港沿海风情区建设,发展具有江海风韵的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继续实施好“肉菜粮放心工程”。积极拓展房地产、社区服务、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等其他服务业。

二、以提升城市品质为重点,着力打造“五大特色”,实现城乡环境更加清新迷人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城市,经济竞争的重点在城市。建设“精品海门”,就是要扩大城市建设外延,丰富城市发展内涵,把海门城市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吸聚力,使海门人气更足,商气更旺,名气更响。

(一)围绕做大做强,加强市场运作,打造规模城市。

加快主副城区建设。顺应沿江开发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按照江海特色定位,进一步做好城镇发展规划。按照“一年拉框架,两年变新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继续加快主城区新区拓展。重点实施南环路等20条市政道路和南环路跨圩角河桥等4座桥梁建设,适当放大城区房地产开发规模,抓好世纪花园等“精品小区”建设,建设1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起步区。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功能,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大力度推进沿江副城区开发建设。坚持以“沿江风情”和“沿江经济”为特色,加速基础设施配套,加紧规划建设一批集经济、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沿江项目,着力形成主、副城区遥相呼应、和谐并进的发展格局。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整体功能。策应沿江大开发,全力推进崇海大桥、海门大道、通启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构建长三角北翼的交通、物流枢纽。推进公路网络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公路等级化,重点实施好沿江公路、包临线南延、常久线西延、正余大桥、纬三路江海河大桥和农村公路建设等工程。全面开展“创建无危桥乡镇”活动,每年安排改造危桥20座。进一步强化供电保障,确保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电力,实施好35千伏张南输变电工程等电网建设工程。继续加快电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产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进一步运作好城投公司,不断增强其在经营城市资产、融通城建资金等方面的功能,提高运作能力和经营实力。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使用、维护的市场化运营步伐,公开出让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经营权。全方位运作城市空间资源,实现城市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资本化。

加强城镇形象塑造。结合全市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产业、人口等要素集聚,初步构筑与经济发展格局相吻合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互动格局。继续深化省级、南通市级新型小城镇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创建水平,走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之路。

(二)围绕优化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活力城市。

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继续深化市属工业企业改革,着力突破难点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全面完成建筑企业改制工作,着力把南通三建打造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航母型”产业龙头。鼓励企业推进资本扩张,不断放大规模效应。积极培植规模企业上市,争取实现我市企业上市融资的新突破。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调整完善乡镇财政体制,进一步调动乡镇加大投入、培植财源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乡镇抓收控支、自求平衡的责任心和能动性,促使市乡两级财力分配更趋合理。完善财税征管,实现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公共财政建设,继续推行部门预算。加强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调控能力。着力构建新型的政银企关系,不断扩大信贷投放,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利益。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思路,加速推进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围绕绿色环保,注重和谐发展,打造生态城市。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在产业层面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之路;在人口层面上,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在资源层面上,强化用地管理,突出耕地保护;在区域层面上,以创建优美小城镇、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安静居住小区、生态示范村等活动为抓手,加速形成生态网络;在社会层面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新理念。

坚持精品化要求,实现环境优美清新。积极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环境不仅美化、净化、亮化,而且透绿、和谐、出新。抓好市政道路绿化和宏伟河、通沙河、日新河沿岸绿化;抓好有关新建道路的配套亮化建设;搞好城区景观设计,重点实施解放路和城区入口地段的景观改造,使每一条街道、每一处景观、每一块广告牌都尽可能精致美观、赏心悦目。加快小城镇建设,着力构筑小城镇建设的新框架。

坚持长效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水平新的突破。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城市市容、道路交通和社会治安管理,建立良好秩序,创造舒适环境。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管理与教育相结合、专业执法与社会参与相互补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提高管理效能。加强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实现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强化集镇管理,进一步改善城乡集镇环境面貌。

(四)围绕以人为本,坚持协调发展,打造文明城市。

着力培育城市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根据“两个率先”的时代要求,全民发动,广泛收集,提炼升华,培育和塑造新时期海门城市精神。以城市精神引领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品位的提升。

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继续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继续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实施以“诚信海门”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塑造城市良好的精神风貌。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切实搞好双拥优扶安置工作。

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才建设。加快科技研发,扩大新产品市场覆盖面。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切实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启动西北大学海门分校建设。在市区筹建一所初中。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引进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着力提升海门人力资本竞争优势。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汇集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力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辐射能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发展水平。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好沿江风情带、张謇文化广场、开发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

加强广电、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加快发展广电产业,推进农村有线电视建设,建设“有线电视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三级预防网络,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建设传染病医院。支持妇女、儿童、老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做好统计、审计、会计、物价、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人防、防震减灾、民兵预备役、双拥、征兵、档案、地方志、气象、药监、烟草专卖、邮政、盐务等各项工作。

(五)围绕人居环境,强化综合管理,打造平安城市。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围绕“平安海门”建设,继续开展创建“社会治安安全市”活动,大力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建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安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和巩固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实现全市社会长治久安。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以“为每一个下岗失业人员找到一份工作”为目标,大力改善就业环境。继续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加速建立群众就业托底保障机制。鼓励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劳服企业,发挥其吸纳劳动力、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对外劳务协作层次。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五大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在扩面征缴、基金筹措、管理服务、多层次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抓好农村五件实事工作,继续推进五大社会援助工程,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和集镇流动与集聚,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做好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

重视人民来信来访。积极主动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认真负责地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协调有方、配合有力的群体性事件联动处置网络,及时疏导、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坚持不懈地抓好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公共聚集场所消防等五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重特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以提升行政效率为重点,着力优化“五大环境”,实现政务工作始终情系百姓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不断增创发展软环境优势。建设“效率海门”,就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努力把海门建成公务员服务最优、投资者获利最多、群众满意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一)优化创新环境,建设与时俱进的“开明政府”。

创新观念。敢于、善于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决策。坚持把外情、上情和我市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要对发展有利、对群众有利、对全局有利,就要敢试敢闯,保持区域发展的旺盛活力。

创新管理。紧紧围绕协调联动、快速推进的要求,建立全新的工作落实推进机制。坚持抢字为先、快字当头,理顺工作运行机制。对每项重大工作部署,每个重大建设项目,都要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推进网络,建立起任务到人、进度到天的责任体系。要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切实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各部门间要做到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坚决制止“中梗阻”现象,从机制上避免行政权力部门化、行政行为趋利化问题的发生。

创新考核。进一步优化工作考核机制,改进整体目标考核和分项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完善督查、考核和奖惩体系。坚持以科学的考评引导人,以鲜明的奖励鼓舞人,着力形成以实绩论英雄、以贡献分高低的考核机制,不断增强推进全局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优化法制环境,建设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

科学民主决策。坚持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相统一,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努力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按照突出重点、确保质量、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

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质量,避免行政违法和行政行为不当现象。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不断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牢记“政从正出”,坚持以正义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

强化执法责任。全面加强依法治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公务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提高行政机关执法水平。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

(三)优化政务环境,建设为民亲商的“服务政府”。

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纳税人服务。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提高政府部门尤其是窗口部门、窗口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供精品服务。

优化服务方式。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不必要的应酬,集中精力抓服务、促发展。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审批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将其建设成为全省环节最简、效率最高的服务平台。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投资软环境监督员制度,加强对部门服务效能的监察工作。

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和组织政府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新知识和新理论,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

(四)优化创业环境,建设实干守信的“责任政府”。

树立自信实干形象。以责无旁贷的精神,自觉担负起海门跨越发展的第一重任。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勤奋工作,求实开拓。把敢负责、抓落实作为政治品质的集中体现,把求实绩、创业绩作为能力才干的鉴别标准。激励全市公务员在各自岗位上,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合力攻坚,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新局面。

激发群众创业热情。营造“思创业、敢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充分激发海门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工商传统和创业激情,使海门涌现买足球的软件的经营者和企业家。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努力营造“激情勃发、敢冒敢闯、永不自满”的发展氛围。

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着力推进“诚信海门”建设,以政府信用为关键,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作用,不断加强行业自律。继续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促进企业守法经营,进一步改善金融业外部运行环境。

(五)优化监督环境,建设公正廉明的“阳光政府”。

接受法律、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政协委员的提案。对牵涉面广、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继续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完善内部监督。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大力推行“阳光行政”。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宗旨,不搞图虚名、劳民力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深入推进行风建设,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招投标制度,严格规范政务行为。深入开展对热点部门、涉外部门、实行“公示承诺制”部门的“创三优”评议活动。

加强社会监督。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务行为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继续邀请市民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议,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继续办好“市长热线”电话和“市长电子信箱”,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及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加强新浪海门政府门户网站和党政信息网建设。组织开展“千人评价政府重点工程”活动,让人民群众对政府重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

今年我们将着力抓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工程:

1.崇海大桥筹建工程。

2.农林水利建设工程。实施东灶港套闸加固改造,海门河(城区段)、浒通河、东灶港区段河道疏浚,常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沿江沿海万亩生态防护林等4项工程。

3.“肉菜粮”放心工程。

4.城乡路桥建设工程。实施市政“20路4桥”建设和交通建设“15路1桥”工程。

5.园区建设工程。实施开发区中心区、海门港区、青龙化工园区、灵甸化工园区和乡镇工业中心园区等5大园区基础建设工程。

6.城市建设工程。实施行政中心土建、新上海休闲购物广场一期、证大园区建设和低价商品房建设等4项工程。

7.电力及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工程。

8.社会事业建设工程。实施学校建设和村小布局调整,特殊教育学校异地搬迁,传染病医院建设,自行车训练基地建设等4项工程。

9.五大社会援助工程。继续实施助学帮扶援助、慈善援助、城镇住房特困户援助、法律援助和就业援助等5项工程。

10.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实施农村改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草危房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税费改革等5项工程。

各位代表,政府工作需要全体代表的帮助和支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全体代表和百万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喜看今日之海门,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展望海门之未来,必将更加光辉灿烂。我们一定加倍努力工作,在中共海门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饱满的激情致力创新,以务实的作风促进发展,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建设一个繁荣发达、清新亮丽、富庶安康的新海门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