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早期养蚕以本桑为主,清光绪十二年开始引种湖桑……”10月13日,悦来镇廷奎村党总支书记吴胜桦义务担任村蚕桑文化馆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海门蚕桑历史。
蚕桑文化馆位于廷奎村农文旅项目——彩虹漾基地内,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2023年,在区农业农村局、区老科协、区委老干部局及党建联盟单位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的大力帮助下,廷奎村对闲置的3间农房进行修缮,并对展品、展板布局作了详细规划、设计。“蚕桑文化馆建成后,与果桑园、垂钓池、露营基地等串点成线,构成了廷奎村全新的农文旅精品线路,使彩虹漾基地的可玩性和研学性大大增加,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吴胜桦说。
新旅游线路的呈现,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到来。每到周末或小长假,村委会就召集本村村民帮忙,既完善旅游服务,又提高村营收入,还促进村民就业。与此同时,村委会将蚕桑文化馆作为本村寓教于乐的文化场所,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这座蚕桑文化馆一直面向老百姓开放,农闲时我们也来这里走走、看看,非常支持村里将闲置农房进行这样的改造。”村民宋雪飞说。
在悦来镇,像廷奎村一样,盘活闲置农房探索富民、利民、惠民发展模式,用小投入换取大民生的事例并不少见。
去年,三其村在区、镇两级指导下,创新成立新型合作农场党支部,进一步推动新型合作农场的稻麦产业发展。为离生产一线更近,三其村租用了农场附近的闲置农房作为党建阵地。农房由房主简单装修,党支部结合党建特色进行改造。阵地启用后,党支部不定期召开各类主题会议,既学习最新党的理论知识,又商讨解决稻麦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党支部的35名党员都是农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深入田间‘把脉’‘问诊’‘开方’,为粮食增产作了不少贡献。”三其村党总支书记王洪霞告诉记者,合作农场最新一茬小麦多增收了四五万元。此外,新型合作农场党支部还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高效利用阵地开展义诊、知识讲座等公益活动,今年还在阵地附近添置了健身器材,供村民休闲娱乐,打造夜话长廊,方便党员与群众近距离交流。
9月底,全区首个村办食堂——保民村幸福食堂开业,每到中午,食堂里炊烟袅袅、饭菜飘香。幸福食堂位于保民村村部附近,以江南庭院风格装修和为老助餐定位,一跃成为海门农村的“网红食堂”。“这里原本是套废弃的住房,它在成为幸福食堂前还有段小插曲。”保民村党总支书记陆丽君告诉记者,“租赁下来的闲置农房原本是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而改造,主要用于农文旅活动的餐饮服务。考虑到服务功能相对单一,便结合本村实际又作了进一步开发,做成了以为老助餐为主、其他餐饮服务为辅的村办食堂,单次可容纳50余人同时就餐。”
幸福食堂开业以来,首批订餐老人有30人,其中食堂就餐的有18人,送餐上门的有12人。“每餐收费有8元、10元、12元三个标准,老人们可按年龄享受优惠,食堂菜单每周提前下发,接受预订。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村里会安排党员志愿者上门送餐。”陆丽君介绍。食堂的开办重点解决了高龄、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群体的“买菜难、吃饭难”问题,村民们无不拍手称赞。“幸福食堂就开在老百姓家门口,用餐实惠又方便,我们很支持。”村民周宝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