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帮扶,聚力精准脱贫
市人大代表、农办主任袁雷松:我市“十三五”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数为8073户,13529人。截至目前,享受扶贫政策农户数为6962户、11280人。2018年脱贫1349户、2332人,累计脱贫率达92.5%。
2018年我市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各项扶贫工作推进顺利,目前,我市结对户数为6966户、11285人,各地、各部门完成全年走访任务,走访资金数达1223.37万元。2018年,我市投入农村低保资金3640.7322万元,月人均补差475元。全市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3608.0246万元,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933.204万元。全市改造农村危房313户。全市各地、各部门投入的开发式资金数为520.6万元,开发式比例达17.3%。2018年实施23个镇村推进开发式项目,共投入资金593.73万元,带动全市低收入农户1188户、2735人增收。对低收入户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新模式,为低收入农户垫付医疗资金和补助健康体检费等工作常态化开展。对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对象进行就业、创业培训。全年全市共发放资助金1182.53万元,受助学生17887人次。财政出资280万元,为全市低收入农户缴纳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为全市7893名困难人员代缴和补缴了城乡居保养老保险费,代缴金额为91.3万元;2018年政府投入140.82万元为低收入人口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及意外伤害住院补充医疗商业保险。
脱贫攻坚是三大攻坚之一,且扶贫工作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议下一步,我市的精准扶贫要围绕“精准”做好帮扶工作,扎实进村入户,强化真帮真扶,加强与帮扶对象的“一对一”联系,用“心”帮扶,做到与帮扶对象零距离,扎实开展好扶贫帮困各项工作,提高帮扶成效。对建档立卡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户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做好低收入农户数据动态调整工作。防范大病大灾,强化保障衔接。做好低收入农户大病大灾防范保障工作,为全市低收入农户缴纳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为全市低收入人口代缴城乡居保养老保险费,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及意外伤害住院补充医疗保险。
打造“引擎”,实施产业富民
市人大代表、江苏兴旺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慧娟:高质量建设“富裕海门”是我市确立的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之一。富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产业富民是富民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有效措施之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将实体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三件大事”,全力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翻身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3+3”产业发展,为富民增收赢得了更大的空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也一直走在苏中苏北前列。
产业富民既要培育“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要发展“铺天盖地”的民营实体。毋庸置疑,大企业在吸纳买足球的软件城乡居民就业方面优势显著,就以海门港新区为例,这几年新竣工投产的大企业不少,估计吸纳工人数万人,企业的发展和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促进富民增收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也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富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家纺产业和建筑产业是我市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最杰出的代表,其中家纺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千亿级产业,从事家纺产业人员人均年收入8至10万元,带动了许多老百姓走上了致富路。建筑产业更不用说,多年来带动了海门数十万人致富,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也超10万元,去年我市建筑产业更是达到了1800亿元的规模。此外,我市各区镇也在大力发展体现各自特色的民营经济产业,如海门港新区的电碳、电动工具产业,常乐镇的红木产业等,都很好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实现增收。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大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的同时,大力鼓励和发展具有海门特色的民营经济,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产业富民既要发展工业经济,同时也需要发展农业和服务业,农业和服务业也是推进老百姓致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度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服务业在吸引就业、富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例如这几年海门港新区积极推进港城建设,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也带动了不少群众致富。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走“接二连三”发展之路,并持续推进我市服务业繁荣发展。
弘扬新风,提升市民素养
市政协委员、四甲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委主任张剑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百姓福祉的有力抓手,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要求,也是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的现实需要。2019年是本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之年,如何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追切。
要放大身边好人效应。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的标杆。以培树道德典型和培育道德群体为目的,以“最美海门人”评比活动为抓手,通过群众推荐、社会公示等环节,确保“好人”的事迹获群众认可,形成一股强大的好人动力,使找好人、推好人、学好人、做好人成为新时尚。
要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社会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按照《海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进方案》,以“体验互动、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形式,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方针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等内容,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要强化文明家庭创建。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子女评选、弘扬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良好家风将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而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海门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要突出乡风民风建设。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在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婚丧仪式办理水平,丰富其文化内涵。搭建文明创建评选载体,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上,让乡风民风美起来。同时,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要健全文明创建机制。签订文明城市创建目标责任状,将年度工作细化、量化。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的组织机制、责任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城乡联动机制,使文明创建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大巡查督察力度,开展流动式督查,对在创建中的慢作为、不作为案例进行通报。
保质保量,办好民生实事
市政协委员、财政局副局长陈善冲: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民生实事的投入和保障,重点提高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2018年全市实施了5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到民生领域的支出达8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总体看,近年来为民办实事工程进展顺利,但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项目推进滞后、实施质量有待提升、后续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与群众的期望值仍有差距,基层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在民生痛点、难点、堵点上精准施策,让民生更好地顺应民心。要严格对照《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围绕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和买足球的软件:等十大领域,不断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大力推进、办好民生实事项目,以“健康海门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推进医联体、智慧医疗、分级诊疗建设。要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发挥失业保险基金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要加快做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对社区环境、交通秩序、市场环境的整治力度,大力提升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城市治理水平;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的要求,加强对民生实事项目的督查,通过现场检查、追踪督办等方式,跟踪问效、刚性问责,努力以督办促进度,以检查促落实。纪检、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工程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实施过程规范、项目质量过关。要对已经实施完毕的实事工程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考量每一项实事工程项目是否切实为城乡居民带来实惠,为全市人民带来福祉,努力让群众拥有买足球的软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