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大会举行委员大会发言。六名委员围绕民营经济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医养结合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
海门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海门的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于民营经济,依靠于民营企业。但目前海门的民营企业总体上呈现“散、小、弱”等特点,创业氛围不浓,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资金、技术、人才供给不足。经济界委员刘宇江就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建议以构建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方向,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以弘扬企业文化为核心,修炼民营企业自身内功;以深耕主业创新发展为关键,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实力;以完善保障发展要素为突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加快农业规模经营是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海门农业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科技化服务更新滞后、劳动力素质急需提升、品牌化优势不明显、基础性支撑有待强化。农业农村界委员黄磊针对海门实际情况,建议健全网络体系,整合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资源潜力;创新运作模式,着力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水平;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夯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保障支撑。
海门目前已处于深度老龄化阶段。近年来,我市医养结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缺规划规范、缺主推力量、缺服务网络、缺扶持力度。中共界委员俞东毅就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他建议,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级层面的养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服务网络,全面建成新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健全新型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加大扶持力度,在用地指标、项目建设、服务支出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更新服务模式,持续有效提供上门巡诊、社区护理、家庭病床等个性化医养结合服务。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整体向好,但存在产业方向相对单一、龙头企业偏少、对经济带动作用偏弱等问题。无党派人士界委员陈凯表示,促进文化这一朝阳产业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系统化促进政企融合对接,探索管理、运营新模式;创新“文化+”、“文化融”发展模式,形成特色文化品牌;立足优势产业转型,打造龙头企业、园区。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过程中,全社会都意识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的升级。近年来,各级先后出台了多部文件,旨在通过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我市目前产教融合程度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教育体育界委员陈小军建议,应发挥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区域性职教集团化,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本地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转变城市治理理念,统筹协调各方,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是城建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去年11月,市政府批准了我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这标志着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将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医卫界委员周荣建议,应加强规划引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明确工作重点,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针对性;强化组织领导,营造海绵城市建设良好环境。